应急救援是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行动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减少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将突发事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的关键一步,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是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
应急救援是指突发事件责任主体采用预定的现场抢险和抢救方式,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行动中迅速、有效拯救人员的生命和财产,指导公众防护,组织公众撤离,减少人员受伤或死亡。在各类突发事件中,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破坏力惊人,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巨大,需要迅速有效控制危害,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火灾、爆炸等事故灾难更为严重,发生地点又多为工矿企业、大中城镇等人员密集地,因而成为应急救援的主要对象。我国应急救援的组织体系、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应急机制建设等也都主要是针对这两类突发事件、特别是事故灾难进行的。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应急救援即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本章主要围绕这些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展开。
应急救援工作应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切实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应急救援的基础和前提是预防,在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同时,要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做到预先准备,若发生突发事件就能及时实施救援。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事故灾难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且扩散性强、危害范围广,应急救援行动必须迅速、准确和有效,因此应急救援必须实行统一指挥,高效运转;按照我国行政属地管理要求,应急救援也相应采取分级负责制,以区域为主,并根据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充分的发挥事故单位及地区的优势和作用,迅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应急救援;同时应急救援又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单靠某一个部门很难完成,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损失。
另外,应急救援要充足表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救援行动中先抢救受害人员后,应尽一切努力将突发事件对外部环境的损害控制到最小,保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轻社会压力。
1、抢救受害人员。突发事件发生后,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第一个任务,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及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关键。与此同时,应及时指导和组织事发现场的公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和潜在危险区域。
2、迅速控制危险源。及时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展,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特别是发生在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事故灾难,一旦失去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应尽快组织抢险救援队伍与事故单位一起及时控制事故危险源,防止扩散扩展。
3、消除危害后果。针对事故产生的对人体、动植物和环境能够造成的现实及潜在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清洗消毒等措施,做好现场清洁。对事故外溢的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4、评估事件原因和后果。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发原因和事故性质,评估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受伤或死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
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主要应抓好组织机构、人员、装备三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使应急救援的各项工作达到管理规范化。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得到了巨大进步。我国在消防、地震、洪水、核事故、铁路、民航、海上搜救、矿山等领域,已经组建了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完善了信息通讯和监测预报体系,建立了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在矿山事故应急救援方面,国家成立了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矿山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及其医疗救护工作,全国矿山救援基地和救援队伍都比较健全。在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方面,按照“部队建制、地方事权”的原则,我国在公安部设立消防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设立消防总队,各市、县公安局设立消防支队、大队,此外我国还在大中型城市建立了特勤消防队伍,全国各种化工企业也相应建立了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在核电厂核事故方面,我国现已建成国家、核电厂所在省份、核电基地的三级应急管理体系,并已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核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在海上搜救方面,我国建立了专业的应急体系,设立了国家和地方两级的海上搜救中心,搜救力量也由海上搜救和专业打捞救助两部分所组成。我国铁路事故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按铁路局设置,各铁路局在规定地点设特等、一等救援列车,在无救援列车的二等以上车站或较大中间站设事故救援队。铁道部设救援专职管理人员,对各铁路局救援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民航应急救援体系最重要的包含基于以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为指挥协调中心的搜寻救援体系和以机场管理机构为主体的地面救援体系。在我国境内及附近的海域上空设立搜寻救援区,民航总局的搜寻救援协调中心设在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制局,地区管理局搜寻救援协调中心设在各地区管理局空中交通管制部门。
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应履行职责,明确责任。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必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调集救援资源,确保救援顺顺利利地进行。如公安部门负责控制事故现场和有关人员疏散、撤离,防止和处理事故现场有几率发生的刑事案件;消防部门负责控制和扑灭事故现场有几率发生的火灾;卫生机构负责抢救事故受伤人员,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新闻单位负责客观准确报道抢险救援进展情况,防止虚假新闻和新闻炒作;生产经营和其他单位负责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采取比较有效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并保护好事件现场。
应急救援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救援队伍的协调配合,为有序实施救援,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网络体系应包括救援指挥体系,各救援部门通讯网络,以及与上级救援部门的联系网络。除此之外,还应与本区域的公安、消防、卫生、环保、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另外,建立毒物资料库或信息网,以及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专家联络网。对救援行动中可能涉及的毒物,应建立起资料信息库,其内容有毒物的理化性质、毒物数据、泄漏物清洗消毒方法、消防措施、中毒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卫生标准及需要注意的几点等。或者与国内有关毒物咨询中心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便于救援时咨询;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或专家联系名单,以便在救援过程中及时得到技术指导。
政府及其部门、社会组织、公众等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应急救援。卫生、防疫部门迅速派出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并做好卫生防疫、救治和污染源的处理工作。驻军、武警以及地方力量,赶赴灾区,抢救被困人员,抢救国家、集体和公民财产,抢修被毁道路、桥梁及供电、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设施。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迅速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按照职责做好应急救援相关工作。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危害不可避免,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可以阻止灾害或灾难蔓延并减缓其危害后果,这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能够在事发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控制事态发展,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这一系统中,主要应包括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培训演练、响应行动、现场清理、善后恢复等几个主要内容。
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组织架构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包括以下4个组成部分。
1、急指挥机构。负责协调应急救援行动中各个机构的运作和相互关系,统筹安排应急行动,是总系统的核心。
2、场处置机构。负责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工作,分配指派任务、调度应急人员,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3、持保障机构。负责应急救援行动的后勤保障,提供应急物质资源和人员、技术和医疗支持。
4、息管理机构。负责系统内部和对外的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包括媒体管理和信息发布。
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共同组成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使系统能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现场应急救援行动。
要保证应急救援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应急救援预案(又称应急计划),用计划指导应急准备、训练和演习,乃至迅速高效的应急行动。救援预案比常说的应急预案更具体、更直观、更具操作性,可视为应急预案的操作手册。它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①风险隐患的预测和评价。②应急资源的确定与准备。③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④应急行动的程序和步骤。⑤应急培训演练计划。⑥事故现场清除和恢复。
通过日常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可以验证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救援行动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最大的目的是:①测试预案和程序的充分程度。②测试紧急装置、设备及物质资源供应。③提高现场内、外的应急部门的协调能力。④判别和改正预案的缺陷。⑤提高公众应急意识。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由履行统一领导的人民政府负责应急处置工作,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和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2、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3、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4、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终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会引起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5、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8、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行情报价,维护市场秩序。
对现场中接触污染的各类人员和旁边的环境进行清洁净化,特别是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事故。净化的方法主要是稀释、处理、物理去除、中和、吸附和隔离等。此外,还应该要考虑伤害和医疗前的净化、分类及处理。设备的清洁也是应急行动的一个环节,在事故发生后要对被污染的仪器和设备做清洁、清理。
应急救援行动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调动并合理规划利用应急资源,针对事故的详细情况选择应急对策和行动方案,及时有效地使伤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和最小范围。
危险源和风险是导致突发事件,特别是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必须对其进行识别和评价,提出客观判断并作出相应的救援方案、人员和物资准备,这也是突发事件“事前”管理的一种手段,人们通过发现、整改这些隐患,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1、危险源识别。危险源主要是指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危害因素,在不同的行业或部门、不同时期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范围,随着工矿企业生产规模和领域的继续扩展,特别是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大量生产和使用易燃、易爆、有害有毒物质,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或产品,在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送过程中,若发生事故,其后果非常严重。危险源辨识要首先确定危险物质的使用者、生产者、加工者和储存者。必须将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列入名单,其他风险不是很明显的单位也要进行调查。对于辨识出风险的企业,其危险物质的名称、位置和数量必须准确,一般可从制造、加工、储存或使用这种物质的工厂获得有关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主动向应急管理人员提供包括制定和实施应急计划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应急管理人员也要到企业实地调研,以熟悉环境,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计划。在危险辨识中,对危险、危害因素的分布、伤害(危害)方式和途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重大危险(危害因素)等主要指标和内容必须详细记录,完成危险辨识后,要生成一份可能引起危险情况的材料、设施或生产条件清单,包括可燃性材料、毒物材料和副产品清单、危险反应清单、易燃物品、系统危险清单、危险设备、设施场所、重大危险源、需要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场所、设备、设施、岗位等。分析人员可利用这些结果确定适当的范围和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安全评价或风险评估。
2、风险评价。风险是指具有对生命和财产可能造成损害的潜在状态,企业中常见的突发事件风险有火灾、爆炸、环境污染事件等。风险评价也称安全评价,是应急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对系统发生意外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目前,用于生产过程或设施的危险评价方法已达到几十种。常用的危险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价方法、指数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和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等几大类。
突发事件发生往往无法预料,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在事前对相应的应急资源进行确认和准备,以保证应急救援和应对处置工作的迅速、高效。应急资源主要包括应急救援中所需的人员、物资、设施、设备等,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应急救援的物质资源包括所有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物资、设备、装备、器材等;应急救援的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讲包括所有与突发事件有关的自然人,主要可以分为应急救援队伍、受害公众和事发地公众3类主体。应急资源的确认主要是通过走访、问卷、通知上报等各种形式做出详细的调查摸底,对区域内的调配和使用建立数据库和档案。应急救援的物质资源主要有4种来源途径:①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应急储备,这是主要途径。②行政征用,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人民政府,依法对有关单位和个人,紧急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③向上级和其他地区人民政府请求支援。④要求生产、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救援服务。
设立事故现场指挥机构是应急救援系统中重要一环,是与应急指挥机构相对应的现场指挥机构,其偏重于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指挥和管理工作,职责主要是在事故应急中负责在事故现场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对策,确保应急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整个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场指挥者和管理者。具体来说,这项工作主要包括设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明确成员职责,确定工作程序等。
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又称应急救援行动计划,是应急救援的重要步骤。应急救援行动之前必须制定详细、周密的行动方案,以确保救援行动的迅速有效和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应急救援行动方案主要是对突发事件造成的紧急情况,描述具体应急行动,如信息报送、通讯组织、医疗救护、疏散撤离等。一般而言,应急行动方案比较简单,是一种线性的程序描述,要详细地指明每一名责任人员的职责和必须采取的行动。制定出行动方案后,与之有关的各部门还应制定各自实施方案的有关计划,包括指挥和控制、通讯联络、警告、应急公共信息、疏散、接待和护理、安全避难所、卫生和医疗救护、消防和营救等,以保证应急方案的整体一致性。行动方案应向所有负责部门(单位)和其他参与行动的组织或个人提供并进行评审,以便于合作协调。
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后,应立即制定措施,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尽快恢复常态,以使受破坏的系统(自然或人造环境)重新正常运行。制定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现场清除与整理。对暴露在事故现场的人员和设施设备进行清洁、净化和整理,阻止事故中的危险物品对人员及机械设备的污染和伤害。②事故恢复与善后。包括突发事件现场警戒和安全,即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对现场进行警戒和隔离,直到现实和潜在的危险完全消失;受害人救助,对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救助,对死者家属进行安抚和补偿等;调查事件原因,搜集相关数据和记录,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做好公共关系,与外界及新闻媒体进行沟通,消除和避免负面影响;对事件损失进行评估,联系保险部门索赔,以便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等。
应急救援的第一步是对事故情况进行初始评估,形成清晰、正确的行动方案,降低救援风险,提高救援效率。初始评估描述最初应急者在事故发生后几分钟里观察到的现场情况,包括事故范围和扩展的潜在可能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以及是否需要外界援助。初始评估是由应急指挥者和应急人员共同决策的结果,可以预先确定评估指标、维度和加权量,对事故情况进行初始评估。
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评估方法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有两种类型评估方法,一种是静态指标评估,如火灾事故。在火灾发生后的前几分钟,救援人员必须立即作出一些决策,放置消防设施地点、人员疏散时间和地点。救援人员要根据有效信息,迅速作出决定,因为前几分钟的救援行动直接决定着后继的救援结果。另一种指标设计方法是按照动态指标评估,如危险化学用品泄漏事故。处理危险物质泄漏引发的事故的关键是确定事故物质。没有确定物质之前,没法采取适当、正确的行动。初始评估的事故应急指挥者要和操作人员交流,以确定所包含的物质,识别事故发生的原因。掌握事故的原因有助于应急人员减轻或控制事故。例如,爆炸引起了管道破坏,指挥者可以通过遥控开关来抑制事故源,或停止操作阻止管道泄漏。无论是采用哪种类型的评估指标,初始救援人员必须在到达现场时考虑这些因素,运用预设指标进行分析,尽快制定一个良好的应急行动对策。
在应急救援的不同阶段实施什么行动要依靠决策过程,反过来这要求对事故发展过程连续评估。在完成初始评估后,应该对整个事件的规模、影响范围、损失大小等有个基本掌握,对应急救援进行分级,与应急预案所规定应急响应分级相对应,确定应急救援行动的规模和级别,决定启动何种级别的应急预案和相应的反应机制。
很多类型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危险源仍然存在,在没有确定其具体情况前,无法采取正确的救援行动。必须对危险源进行了解和掌握,防止其影响和阻碍应急救援行动的开展。危险物质的探测实际上是对事故及事故起因的探测。第一种方法是由2~5人探测小组在远离(在逆风向的较高位置,并且确保他们不会接触危险物质)事故现场的地方测定发生意外事故的物质;第二种方法可能更危险些,要求探测小组到事故区域进行状况评估,采用这种方法,应急人员要穿上防护服。需要探测和了解的情况包括:①所涉及物质的类型和特性,如闪点、燃烧值、蒸气密度、蒸气压力、可溶性、活性、pH值、相容性、燃烧的产物。②泄漏、反应、燃烧的数量。③密闭系统的状况,如当前的压力和温度(特别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容器损坏的数量和类型、正在进行中的反应及泄漏的后果。④控制系统的控制水平和转换、处理、中和的能力。
在初始评估阶段,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现场工作区域,以便确定应急救援人员以何种防护设备展开工作,这样有利于应急行动和有效控制设备进出,并且能够统计进出事故现场的人员。在初始评价阶段确定工作区域时,主要根据事故的危害、天气条件(特别是风向)和位置(工作区域和人员位置要高于事故地点)。在设立工作区域时,要确保有足够的空间,开始时所需区域要大,必要时可以缩小。一般来说,危险事件要设立3类工作区域:危险区域、缓冲区域、安全区域。
危险区域是事故发生的地方,要把一般人员排除在外的区域,它的范围取决于事故级别的范围以及清除行动的执行。只有受过正规训练和有特殊装备的应急操作人员能够在这个区域作业。所有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员必须在安全人员和指挥者的控制下工作。此外,还应设定一个在紧急状况下可以得到后援人员帮助的入口。
缓冲区域是进行净化和限制通过的区域。在这里污染将会受到净化,缓冲区域又称入口通道,只有受过训练的净化人员和安全人员可以在这里工作。
安全区域又称支持区域,这个区域是指挥和准备区域。它必须是安全的,只有应急人员和必要的专家能在这个区域工作。
限制区域的大小、地点、范围将依赖于泄漏或事故的类型、污染物的特性、天气、地形、地势和其他的因素,在现场实时的观察、仪器的读数、多方面的参考资料能决定受控制区域的大小和程度,有关组织编制的运输应急指南、化学事故应急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指南、物质安全数据和其他的资料与信息也能帮助将建立控制区域。其他的控制区域可能由现场内和现场外的防护区域组成,如疏散区域和掩体,应急预案应该包括决定疏散或进入掩体的原则。经过授权进行防护性行动的应急人员必须受过良好的培训,特殊行动修改或扩大保护性行动必须由应急指挥者决定,如果泄漏有可能向现场外扩展,指挥者应该及时与当地政府应急部门联系。
通过事故后果模型和接触危险物质浓度,应急指挥者能够估算出事故影响的区域范围。在这个区域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员的接触暴露。即哪些人最可能接触危险,受危险的影响程度和达到危及人身安全程度的时间等。②事故现场内的重要系统。即所有重要的控制区域是否在危险区域内,是否有必要在危险区域内对重要设施进行关闭和保护,以防止更大的潜在危险等。③环境因素。如对危险很敏感的土壤区域的保护,对野生生物的保护,对渔业、水生生物等的保护。④财产。包括现场内的财产(如设备、车辆、原材料、产品、存货等)和现场外的受事件影响可能受到损失的财产。⑤现场外的关键系统。如可能受到事故影响的主要交通运输系统、公共水、电、气、通讯服务系统等。⑥应急人员的工作区域。主要是指挥中心、准备区域和支援的路线。
一般情况下,应急救援行动的优先原则是:①受害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优先。②防止事故蔓延优先。③保护环境优先。
以火灾为例,首先,要建立疏散和营救遇险者及探测者可以进入的安全区域。其次,选择一个防御性计划来防止火势蔓延,在实施防御措施中,事故指挥者一定不要忘了第一优先是人员的安全。要努力保护环境使其免受燃烧流体、烟雾和危险气体的污染。例如,应急人员临时构筑堤防,防止燃烧流体与附近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应急人员进入事故区域灭火并设法减少损失。
保障方案是当实施应急救援预案时,需要援助和保障事故应急救援行动正常进行的其他一切相关行动的方案。例如,对伤员的医疗救治,建立临时区,事发单位外部资源调入,与临近地区政府和应急机构协调,为疏散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在应急结束后的恢复等。
许多组织可提供应急医疗救治和医疗援助,例如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应急救援人员、事发企业医生或护士、当地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附近企业的医疗人员和其他救援小组等。救援的迅速及时和救援人员的有效协调是实现有效的医疗救治的关键,负责医疗救治的人员必须熟悉最基本的急救技术。要在应急行动后立刻开始医疗救治,迅速把伤员从事故现场转移到临时区域,他们可在那里得到充分的医疗救治。
临时区是应急救援活动后勤运作的活动区域,临时区不应该离事故现场太远,可位于应急指挥中心附近,当然也要考虑安全。临时区域应该有充足的车位,保证应急车辆自由移动。临时区选址时要考虑保证电力照明和水源充足,其位置应该让所有有关人员知道,张贴标识以指示应急人员,设置保卫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此区域。
临时区的主要任务是保存物资,包括收到的物资清单和发放给应急人员的物资清单。企业应急指挥必须知道现有物资、设备和需求,这样可及时提出申请。在事故灾难中,临时区常用的应急供应物资设备包括呼吸器、灭火剂、泡沫、水管、水枪、检测器、挖土和筑堤设备、吸收剂、照明设备、发电机、便携式无线电和其他通讯设备、重型设备和车辆、特种工具、堵漏设备、食物、饮料、卫生设施、衣物、汽油、柴油。
临时区也可以用于接收伤员、管理急救和安排伤员转入待用救护车。在重特大事故时,临时区可以作为临时停尸所。除此以外,清除污染也是临时区任务的一部分(尽管清污场所可能处于其他位置),消毒工作一般要求应急救援人员进入清理区前对他们的防护设备做清洗消毒,放入指定窗口内,在临时区应急救援人员也可以擦洗防护设备和进行个人清洁。
主要是突发事件发展超过预先应急救援方案设想,失去控制时,需要借助临近应急机构及资源时如何协调的具体事宜。其他当地外部机构只有事先介入计划才能有效合作,可以预先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各成员单位事先知道能提供什么合作和由谁提供。
应急时事故影响区的值勤主要由保安和当地公安部门负责。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防止不相关的人员和旁观者进入企业或事故现场,指挥交通以保证公众安全,保护应急行动。企业保安也要控制人员进入应急指挥中心新闻发布室、有重要记录和商业机密的敏感地区。应急救援时,当地警方有指挥疏散和在疏散区执法(防止抢劫)的任务。
社会服务,如对事故受害者家属的援助或对疏散者的帮助应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编制地方政府应急预案应予以考虑。对其他人员的救助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当地志愿者组织提供。
从应急救援到恢复和重新进入现场需要编制专门方案,根据事故类型和损害严重程度,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其主要考虑以下内容:①宣布紧急结束。②组织重新人员进入。③调查事故原因,评估损失。④清除废墟,清理损坏区域。⑤恢复损坏区的水、电等供应。⑥抢救被事故损坏的物资和设备。⑦恢复被事故影响的设备、设施。⑧解决保险和损坏赔偿。
当应急救援结束,应急指挥部应该委派有关人员重新入驻,清理重大破坏地区和保证恢复操作的安全。根据危险的性质和事故大小,重新入驻人员可能不同,可包括应急人员、企业技术、工程及修东西的人。要保证重新入驻人员的安全,直接观察现场和采取适当措施后才能进入破坏区域,如果危险,要佩戴个人防护设备。进入现场的人员应将发现的情况及时通知应急指挥部,由其决定是不是宣布应急结束,只有在所有危险均已解除后,才可以宣布结束应急状态。一般事故,可以及时指示企业人员重新进入建筑或企业单元,并恢复正常操作;重大事故,应急指挥部要决定何时允许大多数员工进入。事故调查应该尽早进行,并应严格遵守有关事故调查处理法规和标准。如果事故涉及有毒或易燃烧物质,清理工作必须在进行其他恢复工作之前进行。消除污染包括建立临时净化单元,如洗池,用于清除场所内所有有毒物质和使用前的处理。水、电供应的恢复只有在对事发现场彻底检查之后才能开始,以保证不会产生新危险。恢复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事发单位恢复到原有状况甚至更好,所需时间进程、费用和劳动力与事故的严重程度有关。无论怎样,从事故中汲取教训是很重要的,包括重新安装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装置,这也是审查应急预案、评价应急行动有效性的一个因素,通过加入新的内容,改善原有应急预案,提高事故预防水平。